目前分類:other directors (4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請見:https://vocus.cc/@taiwanewavers/5c88fa1ffd8978000140864d


文章標籤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uben ostlund.jpg

(原文刊載於週刊編集2018年9月號)

去年由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領軍擔任評審團主席的坎城影展,將首獎頒給了由瑞典導演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執導的《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阿莫多瓦直言他其實深受另一部獲得評審團大獎的同運電影《BPM》感動,那麼身為評審團主席的他為何會催票失敗?魯本・奧斯倫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PM.jpg

 

個人最近才把去年坎城影展的得獎影片都看得差不多了。原本以為《抓狂美術館》會奪魁是毫無懸念的,直到看了《BPM》以後,才知道為何Almodóvar會那麼欣賞這部片。但卻又不知道身為去年主席的他為何沒有拉票成功?導演Robin Campillo也是金棕櫚獎得主《我和我的小鬼們》的編劇,而由他親自編導的《BPM》在鏡頭語彙上更是呈現出高度整合。

文章標籤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onder women.jpg

 

《神力女超人的秘密》(Professor Marston and the Wonder Women)敘述了創造神力女超人以及測謊器的發明者William Marston和他兩位妻子相處的過程,以及這段三人關係所要面臨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檢視。面對主人翁同時身為心理學家、漫畫作者以及(廣義的)開放式關係實踐者如此多重的身分,編導Angela Robinson選擇了不以譁眾取寵的方式吸引觀眾在第一周進入戲院的老招,而是非常誠實且亦步亦趨地面對這個同時發生在同一人身上的複雜現象,以至於在處理過程中儘管並非完美,在題材的挑選上亦有所選擇以至於有刻意美化之嫌(現實生活中的William Marston曾用測謊器為吉列刮鬍刀公司背書代言),但面對作品的誠意使得結局依然動人(只要可以同理包容不同於社會主流的價值);而細究問題之難解,也使得作品儘管並非善盡美卻情有可原。

文章標籤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fore we go.jpg

(原文刊載於映畫手民:http://www.cinezen.hk/?p=6310

相較於《美國隊長》第三集這陣子正在全球火熱上映,大家似乎都沒注意到「美國隊長」Chris Evans前陣子執導的作品《Before We Go》(2014)。當然,《美國隊長》並非一無可取之處,例如第二集在武戲的拍攝上效果就十分精采,晃動的鏡頭相當程度地加強了打鬥的力道。而這部作品其實筆者也是被(台灣版的)預告騙進戲院,想看看「有沒有可能你已經屬於別人了,還是會遇到一個更適合的對象」的題材究竟是怎麼回事,結果沒想到這只是一句差不多是過場,因而剪進預告算是有點為了票房而誤導觀眾的對白;但沒想到卻讓人意外發現Chris Evans初次執導就能導出如此四平八穩且風格明確的小品,不禁讓人對這部作品沒有得到應有的好評感到可惜。

文章標籤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slo.jpg

(原文刊載於viewmovie: https://www.viewmovie.tw/columns/515)

雖然不比《年少時代》拍攝時間長達十二年,但是作為紀錄片的《奧斯陸少年有點煩》,至少也是一位母親透過影像紀錄了自己的兩位兒子八年來的生長歷程。因為拍攝者和被拍攝者在血緣上的相近,而攝影的觸角又廣泛且深入地進入到被拍攝者的各個生活層面,因此本片自然會被當作理解北歐教育的一個重要媒介;但既然導演早在《年少時代》上映之前就選擇了同樣的長時間拍攝方式,以呈現出影像保存相較於表演藝術的特有優勢,再加上這又是一部紀錄片,恩此她對拍攝此一行為自然會更加有意識地深入探討許多比較後設層面的問題。這些反思的確會影響她拍攝的切入點,但促使她反思的,依然是北歐整體的文化與社會風氣。因此以下的行文將以個人如此的理解出發。

文章標籤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aipei story.jpg

(原文刊登於映畫手民:http://www.cinezen.hk/?p=7924

 《台北物語》是台灣已經好久沒有出現的靠片;然而此片一出,竟在即將下映時觸底反彈,成為重度影迷爭相傳誦的經典,甚至還因此成為香港坎坷影展的開幕片。此片導演黃英雄業界資歷完整,除了線上編劇及教師以外,還曾經擔任過金馬獎評審;但本片在拍攝上怎麼看都不像是出自專業人士之手,卻又因為違和感幾乎貫穿全片以至於可謂一氣呵成,所以本片到底是好是壞?

文章標籤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e moulin.png

 

    勇奪2016年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金馬最佳紀錄片的《日曜日式散步者》,光從這兩個獎項就可以知道該片實驗性之前衛;而片中對於敘事主角風車詩社其詩作的相關藝術品的旁徵博引,也讓人感到目不暇給,因此除非是集結所有相關領域的學者,否則任誰也很難窮盡這部紀錄片中所出現的所有符號。

文章標籤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刊載於香港映畫手民:http://www.cinezen.hk/?p=5482

Andrei Tarkovsky是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而他作品裡的詩意盎然,除了仰賴其靜謐的鏡頭語彙外,有一部分也仰賴於他對其他類型藝術的廣泛涉獵:無論是 直接作為作品主題的Andrei Rublev,還是各個作品中不斷出現的古典音樂配樂。也因此,他和當今Mariinsky劇院指揮Valery Gergiev合作的俄國最重要歌劇《Boris Godunov》錄影,一直廣為愛樂者暨影迷的朋友所知。

然而,這麼一齣重要的歌劇Tarkovsky雖然演出了不只一次,例如在他逃往歐洲後甚至還和前任的柏林愛樂總監Claudio Abbado合作過,但討論度卻遠遠不如其名氣。細究其原因,除了舞台劇的錄影無法完整捕捉表演藝術的當下外,Tarkovsky的電影語彙其實相當程度 建立在鏡頭語言及對白風格上;當這兩者缺其一時,觀眾自然感覺不到他一貫的風格。

文章標籤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刊載於放映週報第537期:http://www.funscreen.com.tw/fan.asp?F_No=1205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elma.jpg

 

導演  阿娃杜威內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lan.jpg

(原載於放映週報518期: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576

 
文章標籤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rton295-50a37  

    在今年坎城影展拿到金攝影機獎(相當於最佳新導演)以及一種注目單元的最佳整體表演獎的《我媽媽是派對女孩》(Party Girl),由於標榜除了男主角以外其餘皆為當事人親身演出,並且導演是女主角的小孩之一(本片有三位導演),如此的話題不禁讓人好奇這部到底是一部怎麼樣的作品;結果沒想到這部片無論是在劇情內容還是手法上,走得都比想像中還要更遠。

 

文章標籤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022-Solaris-Poster  

    近期《星際效應》(Interstellar)上映又再度引起一些和科幻片相關的熱門話題,一些經典的老科幻片也都被拿出來重新討論;其中1972年由Tarkovsky執導的Solaris可以說是這些作品中的異類。當然許多經典的科幻片都免不了對人類生存意義的探討(這或許也是為何《地心引力》(Gravity)竟然往往不在近期討論的經典片單中),但Tarkovsky版的Solaris或許幾乎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或許是因為整部小說的關係,就連後來Soderbergh版也是把重點放在人物關係和情緒糾葛上;然而這部小說為何被Tarkovsky翻拍以後可以在影史上引起那麼大的迴響?

    仔細思考分析後可以發現成因有二:一來可能是因為原著的設定建立在哲學的同一性問題的良好衍生上(個人沒有看過小說原著,但因為兩次電影改編的基本設定都差不多,故有此推論),再者則是Tarkovsky的電影語彙非常適切地建構了該設定的視覺意象,以致於該版雖然在劇情上雖然可能有結構失衡的問題(例如第一部分根本就非常沉悶),以科幻片的標準而言該片無論是陳設或服裝以及一些場景也都十分經不起檢驗,但該片依然被視為是Tarkovsky的又一部詩意經典。

文章標籤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a vie d  

    Adèle,一個法國的高一文組女生,喜歡閱讀,擅長的科目是英文,但她的哲學成績並不好。她最喜歡的顏色是藍色;有時她會和朋友一起上街抗議。

文章標籤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o_the_wonder_movie  

 

    之前靠著《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獲得坎城金棕櫚獎的導演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日前在台又上映了他的新作《愛,穹蒼》(To the Wonder);然而台灣的片名可能會導致一些誤解,因為從原本的英文片名來看觀眾不難發現這和《永生樹》一樣又是一部涉及宗教題材的作品,題材並非完全只以愛情為重心。然而從拍攝方式和配樂我們更可以追溯到一些導演本人的所學背景以及其他的宗教題材作品,那就是海德格(Heidegger)的哲學以及華格納(Wagner)的帕西法爾(Parsifal)。

文章標籤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gravity  

    儘管是昨天在戲院看的IMAX-3D,但在寫這篇文章時想到第一次能在院線時見證這麼偉大的作品,至今還是感到激動不已。庫柏力克(Kubrick)的《2001太空漫遊》豎立了那麼高的里程碑,並且力圖讓科幻片不只是科幻片,因而在作品努力試圖想像探索人類的起源以及和科技的關係,並且透過他傑出的配樂功力勾勒出一個儘管和現實無涉但卻自給自足的2001年的樣貌;《地心引力》的導演Alfonso Cuarón儘管未必能像庫柏力克那般做出那麼大膽的嘗試,但卻依然有意識地向庫柏力克致敬並且挑戰,因而以他自己的方式結合當今的電影技術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里程碑。

    整部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一顆長鏡頭,開始時鴉雀無聲。我們都知道太空中因為沒有空氣因此也就沒有聲音,所有科幻片在太空中的音效其實都是為了戲劇效果而添加的,但導演仍然在整部片一開始試圖保留一點點時間讓我們感受一下外太空鴉雀無聲的狀態;也導演力圖透過長鏡頭來在視覺上營造像是外太空無重力狀態的氣氛:因為當分鏡過多時,分鏡切換的碎裂感就無法像緩慢漂浮游移的長鏡頭那樣,可以做出輕飄飄的感覺。

文章標籤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uthering heights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稍微釐清了這個問題的問題意識;這個系列的文章筆者將會以傑出的改編作為範例,逐篇探討這些改編的精采之處。而接下來筆者要介紹的是英國女導演Andrea Arnold於2011年翻拍的《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

 

文章標籤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起  

    說不上好壞,但非常意外會在戲院看到這麼一部卡通片。

    在看的過程中一直想到他的舊作《龍貓》。不是因為在表現手法上相近的關係,而是因為《龍貓》很可能是取材侯導的電影《冬冬的假期》;當然,侯導寫實的手法被宮崎駿轉化成了童話的風格。如果這樣的取材是真的,或多或少表示了宮崎駿除了對動畫以外,也對寫實風格有所興趣(關於《龍貓》和《冬冬的假期》的關係,請參考拙文〈冬冬的假期-龍貓的故鄉也許就在台灣〉)。

文章標籤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nna karenina  
  

楚浮:……在那些讚賞您的人當中,有些人期望您改編名著和巨著,例如Dostoevsky的《罪與罰》。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