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系上有人在轉貼討論關於哲學是否可以以小說的形式呈現的文章

所以就順便把最近的心得整理出來了

有興趣的人就姑且看之吧

(以下為正文)

簡單來講
如果贊成形式和內容無法分離的話
(這可以算是Aristotelian的立場嗎?)
可以主張哲學可以融入小說
但不太可能好的哲學文章同時又是好的小說
我自己目前腦海中的data是沒有

哲學追求的是什麼?
就是論證
劇本和小說可以追求這個
但不會是全部
Socrates的對白放在台上就是很mur
他的對白很難安排動作
我沒學古希臘文
但我想音調起伏也很難設計得很漂亮

同樣的情況
Dostoevsky在The Brothers Karamazov中的〈宗教大審判官〉一節非常精彩
但改寫成宗教哲學的論證就是只有一句話
「如果有上帝存在,那麼為什麼會有惡?」
而且愈能精簡地講出論證的人通常是哲學程度愈好的
但在文學中卻並非總是如此
Ivan在這一節獨白mur了十頁左右
但Dostoevsky的作品往往都是愈長的愈精彩
(我覺得金庸的東西好像也是)

那藝術追求什麼?
那要看什麼形式的藝術
不同形式之間的藝術可能會有交集
但不會是相等
以我自己目前發現到的問題來講
在電影中只拍一滴眼淚滴下來的過程絕對是可行且符合其形式的
(觀眾喜不喜歡是另一回事)
但在戲劇舞台上這樣做就等死吧!
因為一個是用畫面講故事(尤其是默片傳統以降)
一個是用肢體和對白講故事
兩者是沒有邏輯上的矛盾
但其中一者的核心概念要在另一者的領域中施展開來
也只能在不抵觸其形式的前提之下

現實中的效果有更多差異
光是配樂的使用兩者的效果就是反向的
仔細想一下可以發現
電影沒配樂的地方大家比較會發覺沒有配樂
(想想看那些不愛用配樂的導演平均票房有多慘吧)
但在戲劇中情況比較是反過來的

 

回歸到比較哲學的點
以構想力(imagination)而言
哲學要談的是「構想力是什麼」?
當然在談這個問題時本身也會涉及構想力的使用
但藝術本身就是構想力的奧林匹亞
談構想力怎麼馳騁不是構想力的奔馳者要作的事

當然可能的反駁是
藝術不作哲學要作的事
不代表哲學的行文不能很藝術

當然當代有些問題的談法也是設法走到藝術的深處
但基本上我想還是論理的
以Deleuze的Cinema為例
有科班的同學跟我反映根本看不下去
不知道為何要這樣談問題
但例如哲學的行內人稍微對當代議題敏感一點
就知道為何一開始就要處理時間問題
因為這是一個在近代哲學幾乎被遺忘的問題
所以到了當代它往往是最常被提醒的問題

歸根就底而言
這種深入某種藝術形式的哲學論述
是將該類型的藝術視為一種闡釋哲學體系的範例
而應該不是特別為其建立理論基礎
當然這樣的進路還是會對藝術的理論基礎討論有所幫助
因為一些無法成立的情況已經被排除了
但這不會是針對某個特定的藝術形式
因為哲學要談的是普遍的概念

甚至在Gadamer時就已經在這樣做了
只是他沒有用一整本書的篇幅只對一種藝術形式作為舉例的範圍
他探討的篇幅只是比較短
但他也大概用了十頁左右談戲劇了
而且要注意的是他的焦點是何謂遊戲
以至於為何理解的進行方式
就像所有可以被稱為遊戲的活動其普遍的進行方式

 

我目前想到一種方式
是一個作品充分展現某個類型的思想
且在細節上也有許多對社會科學問題的反思
(不論理論上的還是確切案例上的)
當然不能充分展現思維的作品也不會是好作品就是了
只是要能被視為是具有哲學性的作品
比較麻煩的門檻大概還是要能夠推進哲學史上的問題
但哲學的內容開展或許也要可以容納更多情緒性的語言
只要這些情緒性的語言也的確呈現了深邃的思維
但是...我腦中目前還沒想到有哪個作品
是在藝術實作和哲學領域都大獲好評且不亂評的

這邊當然常常第一時間就會讓人想到Nietzsche
只是我對Nietzsche的作品細節掌握還不夠
不知道其他地區的學界是否有涉及對Nietzsche的文字作藝術評價
(我只知道他的藝術歌曲寫得不是很好...)
而在台灣的情況似乎則是
直接把他的作品當成一般類型的文學作品去談...
我個人不是很能接受這種談法
因為理由如果是因為他的作品思維很深刻
但Kant思維也很深刻但就不會被當成是文學作品
所以如果因此要直接把Nietzsche的作品當作藝術品不是不行
只是好像要再拿出更能服人的詮釋或分析才行

但概括而言歐陸哲學對這個進路是友善的
不知道這是否也是後來當代法國哲學會興盛的原因
這個進路是否可行對我也不是完全明朗的
且戰且走囉
或許有一天就會知道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