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中譯《68-法國學運紀事》,最近即將開始的「青春有為」主題紀錄片影展將會播放)是一部記載1968年前後國際間社會運動情勢的紀錄片,因此主題並不像中文片名只把主軸放在法國學運上;但這部記錄片的法國導演不但思路非常清晰,對於主題的安排以及配樂的挑選也非常地傑出,因此有必要在這裡記下這部紀錄片所陳述的內容以及一些特色。由於筆者收看的是有座談會的場次,但後來卻沒有參與座談,且本人也非相關領域出身,因此如有闕漏或誤植歡迎更正。


這部紀錄片的敘事主軸

   如前所述,這部紀錄片主要放在1968年前後的國際間社會運動的情勢,因此一開始先從越戰開始講起,以及美國人民如何漸漸對越戰產生懷疑並進而反對徵兵制。然而反社會的氣氛在國與國之間所引起的感染其實邏輯性並沒有那麼強,如果要找一個比較合理的原因,或許是片中所提到的戰後嬰兒潮導致和當今台灣相反的大學名額不足的問題,促使不只一個國家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除此之外在捷克也有布拉格之春的民主化運動。

    但這些運動無論是激進還是和平路線,結局都是受到政治的打壓或是暴力的威脅:首先在越戰方面,越戰和黑人運動息息相關,是因為居於前線的美國大兵往往都是貧民窟的黑人,但溫和路線的種族運動領導者,高喊「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的金恩(King)以及同為溫和路線的總統候選人甘迺迪(Kennedy)都被殺害身亡;而法國方面則是最終依然繼續籠罩在戴高樂(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的統治之下;捷克方面則是受到俄共的鎮壓。但除此之外最令筆者震撼的,莫過於旁白在法國學運的段落時的一句「這些人或許其實也不知道自己的訴求是什麼」,使得整部片中各個運動彼此之間鬆散的邏輯關係被一語道破。


這部片的手法

    這部片的導演剪接以及敘事都很清楚,不會有當局者迷的問題,上一段所提到的引文就是最好的明證;而在畫面以及配樂的安排上也都十分高明,充分展現紀錄片的真實性帶來的震撼。例如當提到美國大兵開始因為反戰思維的興起而變得懷疑且墮落時,導演便安排了美國大兵用槍管吸毒的畫面;而要反諷美國政府濫殺南越村民卻聲稱是要把民主還給越南時,在影片中除了可以聽到當時的反戰歌曲以外,導演還安排了飛機噴灑落葉劑以及投彈的畫面配上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的名曲"What a Wonderful World"...除此之外本片有許多相當震撼且單刀直入的歷史畫面,都在在顯示了導演的品味不凡。

 

後記

    身為台灣人看到這樣的一部紀錄片其實感覺是滿複雜的。相較於香港近來溫和社會運動的聲勢之浩大,台灣社運一直搞不太起來其實有其政治背景,即為政治上對共產黨的抵制連帶地排斥了社會主義概念的傳布與成長。但儘管因為這樣的理由,台灣終究是一個對勞工極度不友善的國家,民眾的政治運動也大多未能脫離黨派色彩,且相較之下台灣當今的社會環境對於社會運動而言並沒有不知道訴求是甚麼的問題,因為只要是意識還算清醒的人都可以看出來問題出在哪裡,因此看到這樣的歷史畫面時,其實有點自慚形穢。

    而且在這個講究個人消費的時代,其實對於社會運動是否能夠興起感到滿悲觀的,但這些個人的消費產品卻又並非所有都是非必需品,否則那些讓小學生拿平板電腦上學的計畫就不會是有意義的活動了。因此要如何在這兩者取得一個可以說服人的平衡,才不會讓運動本身因為沒有深思熟慮而顯得破綻百出而愚蠢,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但台灣目前現階段而言勞工的基本人權問題是非常嚴重的(甚至因為對於外籍勞工人權的漠視,使得人蛇集團橫行而在國際間人權指數分數極低...),因此儘管經濟發展的問題錯綜複雜,那些被把持的專利權也可以視為是阻礙台灣產業進步的國際合法怪獸,但正如法庭裡不同立場的雙方只需為自己的立場辯護就好,以台灣現在的生存條件,只要論點不要太荒謬,不去考慮這些問題其實也已經無可厚非了......因此這部片還滿值得一看的,所以在這裡推薦給大家;當然不同的人看完一定會有不同的感想,但就這部片目前能夠帶給台灣觀眾的啟發,應該還是有其衝擊力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1968 政治 紀錄片 學運
    全站熱搜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