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udio-abbado  

 

    本月古典樂界最令人震驚和遺憾的莫過於Abbado辭世的消息。不只是因為他曾經是柏林愛樂(BPO)的總監而已,喜愛他的樂迷們想必都曾經受他那完全為詮釋服務而不浮誇的技巧以及真摯的詮釋給感動過;他的詮釋甚至讓我覺得真正聽懂了一些Mahler交響曲,也進而影響到個人的創作歷程,因此在此為文一方面是為了向這位偉大而謙遜的大師致敬,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可以眾樂樂,藉著這篇文章能夠跟眾人分享自己體會到的一些關於他的藝術的感人之處,或許能夠拋磚引玉引起一些有意義的討論,或是讓更多樂迷也能喜愛他的藝術。

 

    簡而言之,單就個人的偏好和聽過的錄音而言,個人認為許多M開頭的作曲家以及有聲樂和協奏曲的錄音都是Abbado千萬不可錯過的曲目;此外挾帶著現在錄影技術的便利,Abbado在辭去柏林愛樂總監的職務以後,有幸能夠和Paul Smaczny這位優異的錄影製作人以及其導演夥伴Michael Beyer及Bob Coles合作,他晚期的許多錄影演出也都是不可錯過的經典,對於剛入門的古典樂迷而言,由於絕佳的拍攝在視覺上對音樂的提醒,更是不可多得的入門磚。

    此外以個人的聆聽經驗而言,感覺上Abbado其實不太會大幅度地修改樂團本身的音色,因此在聆聽Abbado的錄音時,注意該錄音合作的樂團其實是滿重要的一點;而且晚年胃癌痊癒復出後竟然重拾了早年詮釋的活力,但細膩處卻又有更深的著墨,因而在和柏林愛樂同一系列包裝的Mahler錄音發行以後,又再度重獲一般評價的青睞或多或少不是沒有原因的。而且他亦有自己所屬意的作曲家和曲目,例如他可能是目前錄音史上最重要的Mussorgsky詮釋者,但例如Rachmaninov和Sibelius,他則是除了協奏曲以外幾乎沒有涉足過這些作曲家的交響曲錄音過。而且如果把他的錄音照時序排列聽下來,通常會發現他的詮釋是日益精進的。而關於他不可錯過的演出茲分述如下,唯有些已撰寫過專文,故便直接附上連結,意者請自行點閱:

 

1. Abbado的M開頭作曲家錄音

(1) Mahler

    可能因為個人義大利歌劇聽得不是那麼多,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個讓他在薩爾茲堡登台大獲成功、同時也是他在柏林愛樂就任和卸任以及長年在琉森音樂節的重點曲目。整體而言他許多首Mahler是個人心目中的首選,以和柏林愛樂的五號而言算是相當好的例子:該曲前兩部分當然無法演得像Bernstein和維也納愛樂的演出那麼精采,即使在終樂章小號也沒辦法像Bernstein那樣把小號逼出極限唱出悠揚的旋律;但他對該曲第三部分的詮釋,第四樂章適當的速度配上柏林愛樂細緻的弦樂的確顯得優美而不耽溺,終樂章詮釋的刻劃也更能帶出他對該曲有別於其他大多數指揮的見解,這或許也說明了他為何會選用一號和二號,而不是五號做為柏林愛樂就任以及胃癌病後復出在琉森音樂節的重回舞台曲目演出。

    這種對樂句型塑的細緻刻畫個人以為是欣賞Abbado詮釋的重點之一,因為他的詮釋並不是走大開大闔路線,但仔細聆聽卻可以發現他的細心之處,就某方面而言這樣的詮釋反而可以詮釋出Mahler音樂中細膩脆弱的一面;而一旦這個面向被成功地詮釋出來了,儘管在張力上Abbado可能不是發揮到最淋漓盡致的,但情緒的對比正因為幽微處的細膩,而使得緊湊處更顯瘋狂,也因而更能詮釋出Mahler為何被視為現代人內心的寂寞最深處的聲音。而這些地方五號終樂章以及九號第三樂章的部分(皆為BPO),之前都已經特別為文撰寫過了,詳見blog文章Abbado專屬的子分類:http://belaludwig.pixnet.net/blog/category/1373160

    當然既然Abbado的詮釋通常是一直在進步的,因此通常愈到後面的錄音往往詮釋愈精彩。他的Mahler詮釋個人認為第二、三、五、八和九號都是最精彩的詮釋之一,其中第二號和第三號就千萬不可錯過胃癌復出後後和琉森節慶管弦樂團(LFO)的演出,這兩次錄音幽微處和轉折都勾勒地十分細膩但又不失緊湊,張力最大處甚至可以說是不輸Bernstein在DG和紐約愛樂的演出了。和該團合作的三號第一樂章最後也因為演得夠緊湊,而一掃之前和柏林愛樂的演出的滑稽感。更難得是終樂章小號的聖詠,其樂句吟唱之娓娓道來,顯得真情流露而動人;此曲應從天上來,然非歷劫歸來之人不能言。

    而如前所述,五號第三部分和九號的演出都是和柏林愛樂的演出最佳(但個人還沒看過九號和LFO的演出),個人推測這是情境使然:九號錄音當時是柏林愛樂得知他胃癌之時,而從五號的演出個人的臆測是他有時並不喜歡擔任柏林愛樂總監的生活,因為如此厭世的詮釋在之前或之後都無法演得那麼精湛成功(以七號作為卸任的最後一場音樂會或許也正是另一個暗示)。而第八則是一個他心不甘情不願的錄音,沒記錯的話當初是為了發行全集而錄,因為一發行後過沒多久全集就問世了;而他個人對於此曲的研究也一直不滿意,也因此才會在琉森音樂節的Mahler演出獨缺八號,再者柏林愛樂廳管風琴的位置因為不同於一般音樂廳的位置,所以錄音聽起來聲音的方向其實會很奇怪(Karajan在錄製Saint-Saëns的管風琴交響曲時甚至是管風琴和樂團分開錄的)。但該曲最後部分的詮釋依然維持其細膩動人的風格,再加上Abbado對於聲樂和樂團的音量控制永遠都是那麼恰到好處,因此對於喜愛Abbado詮釋的樂迷而言算是一個演出者本人不同意,但仍然給予高度評價而愛不釋手的名演。

    此外附帶一提的是六號和芝加哥交響(CSO)的演出則是一次有趣的組合:由於Abbado不調整該團當時的音色,因此整個樂團聲音偏暗的聲響相當能符合該曲的旨趣;而且這次的錄音Abbado是把行板擺在第三樂章,有別於後來他兩次演出都把行板擺在第二樂章,如果比較習慣前者的話也請不要錯過該次錄音。又錄音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Abbado的音色,例如和柏林愛樂的五號是4D錄音,相較於SACD的CD層音色較為混濁,此外和LFO的二號CD的音色也不如DVD(沒記錯的話感覺上小提琴獨奏的音色會變得比較誇張而不和諧),在收藏和評價時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2) Mussorgsky

    Abbado對於Mussorgsky可謂情有獨鍾,應該是目前市面上擁有最多Mussorgsky錄音的指揮家。除了Boris Godunov和Khovanshchina都有錄音以外(其中Boris Godunov甚至和俄國名導Tarkovsky合作過,看片段應該就是Gergiev錄影的那次製作,可惜的是全曲演出似乎沒有正式發行),且《荒山之夜》一曲就有至少三次錄音,其中還包含了罕見的聲樂版。沒記錯的話他和柏林愛樂的《展覽會之畫》甚至改回原本鋼琴版的結尾;但早先和倫敦交響樂團(LSO)則因為樂團聲音較中性,Abbado早年的詮釋也較有活力,所以可以說是各有其可取之處。而《荒山之夜》則千萬不要錯過和倫敦交響的原典版以及和柏林愛樂的合唱版。

(3) Mendelssohn

    這或許是一般人對他比較會少注意到的精彩錄音之一。他早年和倫敦交響精彩而有活力的全集演出實在是太令人驚艷了,尤其是第三號的第二樂章以及第四號!第二號也因為有合唱的部分因而相當優異,還請喜歡Abbado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了。

 

(待續)

 

 

 

 

arrow
arrow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