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理所當然會有很多非哲學本科的人直呼看不懂,這其實是有點無奈但可理解的情況,不只是因為隔行如隔山而已,問題的癥結之一在於當代歐陸認定知識論和形上學不能切開來談(即前文提到的「我『如何』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因為我們在認識事物時一定是透過某種認知結構或預設某些背景知識);這一篇則是打算回應林斯諺先生的文章,指出同樣的問題,當代歐陸詮釋學會怎麼回答,還有耐心的人或許可以試著讀讀看,或許會因為比較容易理解也說不定?

 

1. 關於藝術價值最大化的問題

    該文指出,支持反意圖主義立場者有些會更進一步支持價值最大化理論,並在附註12中提到,「價值最大化論者並沒有說最佳詮釋只能有一個......當然,如何決定價值高低是另一件事。」接下來的正文則提到Nozick經驗機器的例子,用來指出最佳詮釋未必就是作者想要藉藝術作品所想要表達的意涵。

    從上一篇的行文已經可以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實不能無限上綱成標準答案,否則這就意味著作者不可能出錯,而且每個人只要一當上作者,對於該門藝術中的形式語言就具有至高無上的解釋權;但這些和詮釋者需要帶著同理心理解是兩回事,也沒有誰會是至高無上的權威。

    至於藝術價值最大化這件事,歐陸詮釋學的支持者會怎麼看待?當然,如何決定價值高低的問題也要一起拿進來思考,因為當我們說有最高價值時其實也就預設了一套價值標準,所以兩個問題不可能不一起談(好像又要開始看不懂了...不過話說回來,我想原文作者是因為英美談問題的風格並且為了聚焦問題,所以才沒談到如何決定價值高低的問題)。簡言之,當代歐陸詮釋學是把藝術當做理解活動的一種範例(exemplar)來看,原因之一正在於藝術的種種活動最能凸顯人類知識的標準或脈絡一直被打破重組的情況:我們要欣賞天才透過藝術作品帶給我們的洞見,而我們對於藝術作品的理解和詮釋也是不斷在翻新。

    這種說法和藝術價值最大化不太一樣:我們如何詮釋作品的重點在於如何建立脈絡,而非預設一個標準再來談價值是否有達到最大。因為藝術的創作和詮釋本來往往就是各有見地;但這並不排除我們欣賞天才揮灑自如,或是發現原來別人對於同樣的作品有深刻的洞見。洞見固然有深刻與否的問題,但深刻的理解似乎不應具有排他性,因為每個人理解的進路本來就不盡相同。就某方面來講,去爭創作或詮釋的價值最大化對當代歐陸哲學的某些支持者而言其實有點走回傳統哲學預設有唯一標準答案而不自知的老症頭。

 

2. 爛作品卻技驚四座的問題

    當然,關心作者意圖的立場自有其問題意識,文中也提到了爛作品的問題,Ed Wood的大作自然是許多影迷都聽說過的了(Tim Burton的黑白片Ed Wood中拍攝場景的橋段應該就是模擬還原該片拍攝現場)。當匠心毒劇被捧成了匠心獨具,本來就會有些人覺得荒謬。

    這個問題或許正是詮釋文本問題最難解之處,無論歐陸或是英美都是一樣。這個例子的難處比起猴子可能湊巧打出一本Shakespeare的劇作更麻煩的地方在於,Ed Wood的例子是真有其事,因此即使是歐陸進路也無法透過對歷史前提的耙梳,以藉此排除那些邏輯上可能但現實中卻不可能的情境。英美進路中尊重作者意圖的立場儘管在Ed Wood的例子上可以給出一個很明確的答案,但卻好像又不像那些不把作者意圖奉為圭臬立場者,可以那麼毫無疑問地給予Ed Wood惡評(畢竟不是每個只針對文本的人都會把他當成後現代大師),以致於和該文最後要導出的和作者心靈交流的結論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就某方面而言,允許有許多不同脈絡的立場似乎還是為這個問題預留了一點喘息的空間。因為在藝術家自我意識還沒抬頭之時,許多巨匠並不覺得自己是在從事藝術創作,但美術館裡多的是這種情況下創作出來的傑作。有趣的是:為何我們的直覺通常會對美術館裡的事後諸葛給予寬容,但在Ed Wood的例子裡我們卻覺得荒謬?這可能和藝術類型有關,因為以文字作為媒材的創作類型畢竟在反映作者思維上是最直接的,一般人通常也都是以日常語言作為思考的工具(當然,這樣的工具本身也是思考內容本身)。但真要把文字作為區分的依據似乎還有得爭;而且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一個明確的標準答案,帶給我們的視野也不如接受只要言之成理足以構成脈絡便無不可來得寬廣。

    因為傑出的藝術創作往往會打破舊有的脈絡又再建立起新脈絡,無論是欣賞者對類型的想像和思辨區分,例如嶄新風格和派別的興起,或是作品與作品之間的互相引用而產生的新解讀。雖然和Ed Wood的例子不完全一樣,但Kubrick不也在其名作《發條橘子》中用了Beethoven第九號交響曲作配樂卻將意義翻轉?新的意義總是在新的脈絡下產生,而新的脈絡不只是作品的重新排列組合,欣賞者的思維也是建構脈絡的一部分。

 

    在文本分析的後設問題中,有些問題的確是有爭議而難解的,例如第二點我在寫的時候也擱下了好幾天稍微再想一下。目前的想法大概是這樣子,暫且就當做對解讀藝術時持要考慮作者意圖立場者的一些回應。當然有些東西還可以被放在歐陸哲學一些更大的脈絡更進一步地去談(例如為何當代歐陸不談「本體論」了),不過就暫且先回到這邊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詮釋學 文本分析
    全站熱搜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