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載於放映週報538-539期:http://www.funscreen.com.tw/funclass_list.asp?FC_NO=2)
之前在〈泰倫馬力克,及其未竟的哲學之路與影像詩〉一文之中,筆者探討了泰倫‧馬力克(Terrence Malick)在創作題材及內容上如何受到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哲學、及泰倫自身重大生命事件的可能影響後,接下來這篇文章將把重點放在探討他的創作手法,尤其中間歷經一段二十年的沉潛後,他在拍 攝風格上的重大轉向,以及他的配樂品味。
(刊載於放映週報538-539期:http://www.funscreen.com.tw/funclass_list.asp?FC_NO=2)
之前在〈泰倫馬力克,及其未竟的哲學之路與影像詩〉一文之中,筆者探討了泰倫‧馬力克(Terrence Malick)在創作題材及內容上如何受到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哲學、及泰倫自身重大生命事件的可能影響後,接下來這篇文章將把重點放在探討他的創作手法,尤其中間歷經一段二十年的沉潛後,他在拍 攝風格上的重大轉向,以及他的配樂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