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切的問題從聽學長聊到Foucault開始:

: searle與foucault是朋友
: searle問foucault: 為啥你的文章總是寫的不太清楚
: foucault的回答: 如果寫的很清楚 在巴黎會被認為很膚淺 沒人會認真思考你說的東西

這個問題在台灣其實牽涉得更廣
問題甚至不只發生在哲學界而已
我就我的理解講一下整理成下面幾點
有些是台灣作歐陸的人自己的問題
有些則是學界的一些偏見
有問題可以一起討論


1. 刻意模仿歐語語言習慣卻淪為鸚鵡學舌

   原則上我個人是非常反對這點的
   這也是為何我的文章大多要做到我手寫我口的原因
   因為既然思想必須透過媒介才能有被表達的可能
   而語言作為媒介的一種
   自然得使用我們最熟悉的語言才有可能表達得貼切
   因此寫文章的人永遠有義務用白話把他自己寫過的東西清楚講過一遍
   除非他不是用白話進行日常生活溝通

   如果把範圍鎖定在西方思潮上
   台灣目前的情況我覺得是說得清楚應該列為必要條件
   除非學界不想跨出去只想自己搞自己的
   (但歐陸方面這樣做根本就是違反初衷)
   或是除非真的有很深刻的洞見且作者本人真的習慣用那種方式講話
   不然我實在無法理解把難懂的東西講得更不清楚有何意義


2. 沒有掌握到作品的問題意識

   這一點問題不只發生在哲學上而已
   畢竟要能有抓到問題的能力是需要培養或天分的

   常見的混淆就是把哲學等同於文學
   這點不需要再贅述了
   而這也是為何一般人知道心靈哲學會討論心理學實驗時會大吃一驚的原因

   比較麻煩的是
   甚至在哲學以外的學門也會如此
   我最喜歡舉的例子就是《Hitchcock/Truffaut對話錄》
   這本書Truffaut準備了五百多個問題去問Hitchcock
   我目前正在一部一部看
   看完一部後再看兩人討論的問題
   有讀過的人可以發現
   這本書一點文采都沒有
   大部分的問題重點都環繞在技術環節上
   然而毫無疑問的這是研究電影的重要對話錄之一
   因此文學或電影分析是否要有文采?
   我個人的立場是有講到重點就好
   有沒有倒是其次
   畢竟文學或電影創作並不完全等於對文學或電影的研究
   儘管在經驗上一個人要能同時跨足這兩個領域的確是可能的
   但在概念上這無論如何都是兩件事


3. 和歐陸哲學研究風格的差異所導致的誤解

   回到之前提到心靈哲學的例子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有些人對藝術哲學的討論方式會有偏見
   儘管他們都是同樣的討論方式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新的說法導致舊的實驗被重新解讀
   而這樣的情況在對文本的解讀中更為常見
   甚至還構成了許多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式
   但是很明顯的有些人不會對這兩件事給予同樣的評價

   情況有些複雜導致這樣的現象也算是情有可原
   而且把問題整理一下可以發現大多出在對Hume的評價差異上:

   (1) 首先是Hume的哲學導致了哲學和日常生活的斷裂
       而這是當代歐陸哲學所唯恐避之不及的
       但是饒富趣味的是
       實驗室本身的確是相當程度地脫離了日常生活的世界
       以致於在科學哲學中Hume的理論對知識所提出的最高標準
       導致往後的哲學像是拜碼頭一樣不得不提
       像是Hume對因果關係(causation)的分析或許可以說是一再地提醒我們
       兩個事物之間有關係不代表這個關係就是因果關係
       對真理劃下最高標準當然也賦予了哲學使命感和挑戰

       其實當代歐陸哲學也會接受這樣的說法
       例如我之前提到的Hume對因果關係的分析作為對規則倫理學的反對
       而轉向對德行倫理學的支持
       但Hume對自我概念的分析實在不是當代歐陸可以接受的
       所以才會還是在某些問題上的確延續了Hume對因果關係的看法
       但就整體而言還是豎立著反對的旗幟
       以免這樣的說法會對自我以致於對位格的概念造成動搖

       而或許是英美分析習慣對問題作切割
       所以可以在不論自我問題的前提下繼續援引Hume的其他觀點
       也因此才會將其奉為圭臬

   (2) 另外一點則牽扯到相當有趣的爭議
       就是探討文本和探討自然科學的現象
       對Hume而言儘管兩者都不該預設自然齊一性
       但很明顯地兩者乍看之下齊一的程度還是有相當的落差

       自然科學現象在我們眼中是那麼地規律
       導致我們的確會忍不住會有這樣的預設
       而一種對Hume可能的解讀
       則是要我們注意到規律是人整理出來的
       既然如此就要知道舊的理論可能被推翻
       隨時會有可以解釋更多自然現象的新理論
       但回過頭來
       或許正是因為自然科學在我們眼中是那麼地規律
       使得理論建構或解讀的工作可以暫時被擱置
       但自然科學的探討卻可以在隱然想像世界有一個唯一的運作方式下繼續進行
       以致於這樣的工作有時就落在哲學身上
       (如果該學科不太難的話...希望以上我的理解沒有錯)

       但每一個個別的文本本身就具有相當的獨特性
       因此許多學科其研究重心就在於對這些文本的解讀上
       而在哲學上會被引起的質疑便是:這種解讀的工作終究不是理論建構
       因此解讀的工作有其價值但不能算是哲學

  於此我想做出一些澄清:

   (1) 首先就是所有的解讀或創作並非都是哲學的
       例如Dostoevsky的The Brothers Karamazov中的〈宗教大審判官〉
       該節對上帝的質疑後來常常被宗教哲學作為上帝存在問題的重要論證
       但這並不能推到Dostoevsky每一部作品都有同樣的哲學性

   (2) 而如果把焦點放在歐陸哲學上
       其援引其他藝術作品常常比較像是引以為例
       而藉以支持或反對某些特定的哲學立場
       在這一點上討論方式依舊是跟心靈哲學一樣是哲學的討論方式

   (3) 更進一步地
       當代歐陸對身體的研究
       我自己是覺得跟英美那邊心靈哲學是互相輝映的
       只是在data上會更著重於人類學和社會學資料的引用
       亦即兵分兩路地分別從腦裡腦外去探究人是怎麼認識這個世界的
       從Merleau-Ponty其著作的一些案例而言
       他也沒有排拒他當時所掌握到的任何資料

   (4) 當然歐陸和英美還是有一些風格上的根本差異
       我的理解是歐陸很在意不同類型的問題甚至是生活態度上立場要一致
       例如當代詮釋學就一定得支持德行倫理學
       知識論上則是現象學式的
       形上學上則是存有學式的
       (儘管Heidegger避免使用形上學一詞來稱呼他的存有學)
       而且在理論建構的過程中必須做出說明為何可以推論出這些立場
       除此之外相對於英美更需要對哲學史甚至是其他的歷史做出一定程度的回應
       這導致一些情況
       一是歐陸哲學因為牽涉到的脈絡相對之下比較廣
       一開始讀比較會有墮入五里霧的感覺
       而且在台灣還有語言的問題
       二是立場的選擇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就好像Kantian不能是德行倫理學者
       那個Kant認為在每一個主觀的人身上都有的認知結構╱道德令式╱審美的爽感
       所導致的普遍的客觀性
       也是同樣的思考模式貫穿三個批判
       這大概也是為何歐陸哲學喜歡旁徵博引東扯西扯
       或許正是希望哲學能夠走進生命的深處

       然而如同上面所提到的
       實驗室裡的現象在相當程度上的確可以和日常生活世界作區分
       而這我想也是導致科哲史在科哲中後來不受到青睞的原因

   更進一步地我想為我自己的領域做出一些辯解:
   因為我想這個問題其實正是出在以上提到關於齊一程度上的差異上
   自然科學在以上所提到的部分我們可以發現
   它在人的眼中的確比較規律
   因而使得相較之下我們可以先對認知問題作切割
   亦即先把Locke以來的初性╱次性問題所延續的討論串擺在一旁
   而對透過單一的實驗對整體的理論提出支持或質疑

   但相較之下文本其實已經是對任何歷史事件作下記載的流傳物
   在這種情況下人文學科確實只是史實的媒介
   但我們也只能透過這樣的媒介去進行理解和反思
   於此人的有限性以及視域(horizon)更被凸顯出來了
   就算是科學天才來作文本解讀
   他的解讀依舊也是有限的解讀
   而他永遠也只能參考以前那些有洞見的前人怎麼看事情
   並且傾聽晚輩中是否有人真的有獨到的看法
   任何人都只能在這種沒有盡頭的路程中
   不斷地往前進而不斷地展開自己有限卻能持續更加開闊的視域
   也因此經典的解讀正像是對實驗室裡對舊data試圖提出新見解一樣
   而且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脈絡牽涉比較廣
   所以要一口氣提出一個嶄新的見解是比較難的
   有這種能耐的大概都在哲學史上留名了

   但正是因為如此
   理解本身不是血汗工廠中生產線上的苦命勞工
   只能日復一日地重複同樣的動作
   而人生的意義也正在於此
   因為生命的這種有限性
   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面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von 的頭像
    Yvon

    用一部片尾的時間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