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00-days-of-summer-poster-1.jpg

    之前的寫作策略都以長篇為主,而最近由於Inception(中譯:全面啟動)上映,身邊的朋友又在提Joseph Gordon-Levitt這位演員以及這部片,才想起來其實對這部片有一些感想,但由於不夠完整所以就沒寫在blog上了。只是因為真的太久沒有文章了,其實最近也是幾乎每天都有在看電影,後來想想不妨增加一種寫作模式,即以隨筆的方式去寫一部電影中值得談的一個點或許亦無不可,畢竟以前也不是沒寫過這種文章;只是這樣的寫法當然就會講得不夠全面,所以就請各位多多包涵了。


    有看過這部片的人或許知道導演Marc Webb在這部處女作之前是知名的美國mv導演,這大概也促成了這部片中有許多關於搖滾的段落與對白,而在網路上也有相關的文章討論片中所有的曲子。但除此之外,Webb不止跟搖滾樂致敬而已:比較有在看老電影的人或許可以發現,男主角一個人去看電影時,其中一部黑白片是一個天使坐在滿是鵝卵石上的沙灘上哭泣;而這或許是借Ingmar Bergman(中譯:伯格曼)的名作Persona(中譯:假面)中兩個女主角互相依賴卻又互相傷害的關係作為影射,而也同時藉此向大師的作品致敬。

    如果這樣的畫面不止是巧合的話,其實這在筆者看來是一個更好的致敬方式:因為對筆者而言,看電影不是在念哲學原典,那種在讀某一部經典之前往往還得對其他的經典有所涉獵的情況實在是太累人了。當然筆者不否認電影可以有各種表達自己的方式,藝術本身正是作為其形式不該被規定的最佳典型;但看電影不比讀原典可以同時拿著兩本原典或用google上網搜尋,在看電影的當下如果遇到引經據典的段落卻因此而看不懂,其惱人的程度自然不在話下。

    而Webb在此的手法或許給了那些想對大師致敬的同行們一個好的手法示範:透過對Persona中的場景稍作更改修飾進行再詮釋,一方面當下的畫面更能符合該劇本身作為一個「笑中帶淚」的愛情劇,另一方面對於熟悉Bergman的影迷而言,卻又同時可以看出該段落更進一步所要表達的意涵,以及和過去的文本所建立起來的關係與呼應。

    或許在另一個場景也說明了導演對於吊書袋此一行為之厭惡。在男主角與女主角到當代美術館約會的場景時,該幕最後一個被拍攝到的藝術品便是一陀糞便,而女主角隨即說了:「我們走!」這或許可以視為導演借女主角的對白說出自己對於藝術的態度和立場的佐證。

    當然一再需要強調的是:藝術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不該被規定,因此舊有的形式和手法仍有其意義;但因也此可以說,Webb在這部作品中可以視為是對舊有的引經據典的手法做出回應和表態,因而也給了我們一個思考新的處理手法的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