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wuthering heights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稍微釐清了這個問題的問題意識;這個系列的文章筆者將會以傑出的改編作為範例,逐篇探討這些改編的精采之處。而接下來筆者要介紹的是英國女導演Andrea Arnold於2011年翻拍的《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

 

    不同於《安娜‧卡列尼娜》的是,本篇作品的篇幅較短,應該可以算是中篇小說;但以筆者看過的版本而言,刪改的工作仍然是必要的。例如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於1993年翻拍的版本就力求保留完整的架構,但結果是每處情感的轉折都不夠深刻,因而又犯了這類改編作品最常犯的問題之一:翻拍電影竟然成為原著的簡報。

    所以Arnold要如何克服這個問題,然後用自己的方式適切地把原著的精神再現(re-present)?簡而言之,她最主要的手法有兩點,分別從劇本改寫和拍攝手法上兵分兩路(筆者是先看電影再看原著,而且中間相隔許久,因此如有記錯的地方還請不吝更正):

 

劇本改寫上的驚人之處

    在原著中大凱瑟琳(Catherine)的過世其實是發生在大概故事的中段;然而Arnold在改編上把重點集中在大凱瑟琳和大希斯克里夫(Heathcliff)兩人的童年生活。這樣的改編對於《咆哮山莊》某方面而言是有效的,原因在於原著的劇情結構:艾蜜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把角色全部限定在兩戶人家,使得不同的人物組合在對照上可以把要凸顯的變因變得更加鮮明;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結局中小凱瑟琳和哈林頓(Hareton)在個性上宛如大凱瑟琳和大希斯克里夫的組合,只是小凱瑟琳較為婉約一些;因而結局彷彿暗示了兩人相近的個性終將結合,之前的悲劇是起因於凱瑟琳一個致命的錯誤念頭。而最後的組合看在大希斯克里夫眼裡和他和大凱瑟琳是多麼相近,以至於他再也沒有意願去阻撓這樣的組合。

    沒記錯的話Arnold的改編儘管沒有很明確地帶出這層意涵,但她將故事限縮在大凱瑟琳和大希斯克里夫的組合,也就是把重點放在原著的人物組合原形上;這樣做的好處是就有足夠的時間和篇幅刻劃兩人的感情,而且以當今的資訊傳遞方式而言甚至是非常好的一個作法,因為現在有很多讀者是因為電影而去看原著的,因此Arnold這樣的作法使得電影彷彿是原著全集中的第一集,欲知結局請見原著下回分曉。如此一來這些讀者等於是在電影和原著中都可以獲得樂趣。

 

電影手法上形式和內容的緊密結合

    不只在劇本的改編上Arnold極具巧思,在電影手法上本片更是形式和內容緊密結合的極致之作。本片以逗馬方式拍攝,但逗馬規則竟然和原著中所要表達的氣氛十分搭調:由於大凱瑟琳和大希斯克里夫在本片中是男女主角,且兩人個性都比較激烈,因此相當適合手持拍攝讓場面氣氛連貫且透過自然手晃塑造不穩定感。

    此外片中的空鏡頭簡直是天外飛來一筆。在原著中描述的那種濕冷而被厚霧籠罩的感覺,可以說是完全被Arnold精緻而精準地捕捉了下來,並且透過淺焦拍攝更加強了這種效果。空鏡頭的作用從來就不只是寫景而已,喜愛空鏡頭且用得好的導演都知道要以景喻情,Arnold儘管風格和侯導風格南轅北轍,但在這件事上他們是同樣地傑出。

 

    比較可惜的是這些知道如何透過導演手法以及藝術形式轉換的導演,可能因為在手法上比較大膽,所以比較難獲得一般觀眾的青睞。但好作品永遠不該被埋沒,也因此才會有本文,希望藉此可以讓這些導演在一般觀眾中獲得應有的評價。

 

arrow
arrow

    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