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r 25 Mon 2016 04:08
The Irrational Man: Woody Allen的隨機之作?
- Apr 25 Mon 2016 03:53
披薩的滋味:貧窮與戲劇背後的結構
- Apr 25 Mon 2016 03:34
記《無無眠》蔡明亮大展:當電影從戲院進駐到美術館
(原文刊載於放映週報551期: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2028 |
- Feb 15 Mon 2016 17:56
從Andrei Tarkovsky到Michael Beyer:音樂意象視覺化的承先啟後
(原文刊載於香港映畫手民:http://www.cinezen.hk/?p=5482)
Andrei Tarkovsky是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而他作品裡的詩意盎然,除了仰賴其靜謐的鏡頭語彙外,有一部分也仰賴於他對其他類型藝術的廣泛涉獵:無論是 直接作為作品主題的Andrei Rublev,還是各個作品中不斷出現的古典音樂配樂。也因此,他和當今Mariinsky劇院指揮Valery Gergiev合作的俄國最重要歌劇《Boris Godunov》錄影,一直廣為愛樂者暨影迷的朋友所知。
然而,這麼一齣重要的歌劇Tarkovsky雖然演出了不只一次,例如在他逃往歐洲後甚至還和前任的柏林愛樂總監Claudio Abbado合作過,但討論度卻遠遠不如其名氣。細究其原因,除了舞台劇的錄影無法完整捕捉表演藝術的當下外,Tarkovsky的電影語彙其實相當程度 建立在鏡頭語言及對白風格上;當這兩者缺其一時,觀眾自然感覺不到他一貫的風格。
- Feb 15 Mon 2016 17:25
Terrence Malick的光與音:拍攝風格轉向與配樂
(刊載於放映週報538-539期:http://www.funscreen.com.tw/funclass_list.asp?FC_NO=2)
之前在〈泰倫馬力克,及其未竟的哲學之路與影像詩〉一文之中,筆者探討了泰倫‧馬力克(Terrence Malick)在創作題材及內容上如何受到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哲學、及泰倫自身重大生命事件的可能影響後,接下來這篇文章將把重點放在探討他的創作手法,尤其中間歷經一段二十年的沉潛後,他在拍 攝風格上的重大轉向,以及他的配樂品味。
- Feb 15 Mon 2016 16:56
Terrence Malick,及其未竟的哲學之路與影像詩
- Dec 18 Fri 2015 23:27
從《青春電幻物語》到《踏血尋梅》:現代生活的青春輓歌
- Sep 13 Sun 2015 23:51
解讀藝術作品,為何不需要總是得考慮作者意圖? (2)
- Sep 12 Sat 2015 02:17
解讀藝術作品,為何不需要總是得考慮作者意圖? (1)
前些日子身邊不只一個友人轉貼了一篇文章,是林斯諺先生的〈解讀藝術作品,為何需要考慮作者意圖?〉。看完以後我只覺得百般驚悚,但這不是因為作者寫得不好,而是該文又帶我回到那個不只隔行如隔山,甚至是就連在系上都隔領域如隔山的情況;而且我是在讀了這篇文章以後,才知道英美哲學不但也有處理文本詮釋的問題,從那篇文章看起來他們的進路和歐陸詮釋學幾乎沒有關係,以致於引出和其主流立場幾乎是完全相反的結論。接下來國內要上映哲學系出身的最強導演Terrenck Malick的新片了,所以就藉著這個機會一方面複習所學,另一方面也回應一下這篇文章,好解答系上不同領域哲胞或是身邊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友人的疑慮。
只是個人離開學術圈也有好幾年了,行文應該比較不符合正式的學術規格,且對於歐陸詮釋學的理解應該也有更多的主觀詮釋成分(幸好在歐陸詮釋學裡這個現象只要不是太離譜都是可以接受的),因此還請各位多包涵不吝指正討論。當然歐陸詮釋學也是有各式各樣的立場,既然這篇都被拿來當作翻譯過Heidegger著作的Terrenck Malick專文熱身了,出發點自然是Heidegger最重要的學生Gadamer(而且沒記錯的話就連Heidegger都說談到詮釋學不要問他去問Gadamer...XD),亦即這裡談的的詮釋學不是近代(modern)哲學中認為文本或現象有標準答案的詮釋學(代表人物有著名的聖經詮釋學者Schleiermacher以及Dilthey),而是延續並揚棄上述兩位人物的論點後,又再經歷過Husserl現象學以及Heidegger存有學洗禮的當代(contemporary)歐陸詮釋學。
- Sep 11 Fri 2015 20:29
《逐夢大道》:故事為何從薩爾瑪講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