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和劇組夥伴有一天在聊上到的Nietzsche時順便談到的話題
因為前陣子剛好要代課就把它整理出來了
算是大致上我目前的一些想法這樣
所以就把它貼在這邊
也謝謝他的耐心討論和整理囉
(以下為正文)
大概整理了一下想法
例子可能舉得不太好,因為我現在腦海裡只有上課上過的英文小說或文本囧
個人覺得分析哲學&文學文本時最主要的差別大概在於
文學完全接受所謂的「自我詮釋」
今天Kate Chopin在她的女性主義小說中提到「Edna Pontellier提著一只籠子,裡面關著一隻折翼之鳥」,而讀者將之理解為譬喻或暗示Edna處境的一種意象(表示「Edna的人生其實也受困於大環境的束縛,無法放手追求自己所愛」),是不需要多此一舉證明Edna本人與鳥之間的邏輯關係的
但文學詮釋的空間雖然大,也必需遵守一定的潛規則與邏輯,假如讀者單憑「折翼之鳥」就推斷「這隻鳥代表了Edna的老公,其實Edna每晚都在家暴Mr. Pontellier喔只是作者沒有寫出來而已啦」很顯然就大有問題。除了語言文法以外,任何譬喻、意象、文學寫作手法都有一定的規則與方式,因此在解讀作品時也需要依照這些規則,分析才能成立。
舉例來自Kate Choping的小說《The Awakening》
大體來說,文學和哲學比起來比較依賴所謂的common sense(也就是要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也不像哲學立論會追求很嚴謹客觀的邏輯佐證,所以文學批評才會被認為比較主觀,而且還常被認定立場有所偏頗。可是如果要說文學(或批評)不需要邏輯,那我是完全不同意的。
另外,好的文學評論也經常會依循一定的批評方法,下面大概介紹一下幾種常見的理論:
Biographical criticism,從作者的生平經歷切入,互相比對來分析他的作品意涵或寫作風格之形成,例如Byron(拜倫爵士)的closet drama《Manfred》,其中就有一些情節影射了Byron和其妹的不倫戀(這邊我記得不是很清楚,忘了他搞曖昧的對象是親妹還是堂妹,只能說風流才子真的很容易渣掉XDDDDD)
Psychological criticism,分析作品中各角色的心理狀態,例如《Yellow Wallpaper(黃色牆紙)》中女主角(同時也是此作品的narrator)的精神狀況演變
Historical criticism,從歷史事件或當時的時代背景切入作品,分析作者意圖傳達的訊息,例如《Death of a Salesman(推銷員之死)》和所謂美國夢的關係。
其實當初之所以把哲學跟文學批評連結上也是因為有個批評理論和reader response有關,不過這個理論我真的不太熟,現在上課也比較少提到這種可能比較極端的批評方法。
是說,我個人認為把文學批評理論應用到哲學文本上是有意義的,但是因為文學批評詮釋範圍的限制相對少,所以可能哲學家們會無法接受吧。不過,這種想像與詮釋的發揮說不定反而能突破一些盲點呢。(我承認我是很樂觀啦)從更根本的角度上來說,搞不好哲學家們在研讀哲學文本時就有使用到文學批評方法也說不定。
我的回應如下:
因為明天要幫人妻學妹代打當助教講兩個小時的課
所以昨天本來就有打算透過回這篇順便複習一下
結果昨天整個頭超重完全無法回
希望明天沒事= =
首先要稱讚XX超棒的啦 :D
就是會想辦法把自己學到的東西用白話講清楚
而不是拿一些名詞堆一堆
我覺得這樣比較能建立好的討論而不淪為吊書袋卻一知半解
更何況我們平常就是用日常語言在思考的
(當然很清楚問題的人一問有能力可以詳細解釋的不算)
然後回到正題開始囉了喔XD
不過問題也真的滿盤根錯節的
一開始我要講的是比較技術上的問題
就是閱讀哲學文本和閱讀文學文本有一些不同
(恕我先把範圍限定在西洋哲學)
讀哲學文本是要看哲學家怎麼去看哲學問題的
而這些哲學問題其實有時只是一些日常生活現象
就是大家習以為常不加以解釋的那種
但是哲學家會質疑它的合理性
或是如果它是真的
那它為真的前提是什麼
例如:當Hume在談causation的時候
他把causation分析成以下幾點:
因在果之前、果在因之後、因和果在時間和空間上非常相近
然後他發現除了這幾點以外就沒了
所以他認為兩件事有causation並且聲稱這個causation有必然性時
他發現必然性的概念是人為強加上去的
而非事物的本質
我們可以發現
這邊雖然只是他對日常生活現象的一些解讀
但是這個解讀有一些特色:
1. 例如當Hume在討論causation時
他所針對的是這個世界所有的causation
也就是說討論哲學問題要可以適用到所有的相關對象上
即使是後來比較應用方面的哲學
它要討論的依然是針對它所畫定的討論範圍中的所有對象
例如安樂死問題就是針對所有的可能面臨決定要不要安樂死的情況
相較之下這邊我對文學文本的解讀就有點疑慮
如果只處理文學作品那應該沒什麼問題
但是要有些人似乎會想做出跨出文學性的文本之外的解讀
那麼我的疑慮是
那些文學批評的方法真的可以這樣任意挪用嗎?
因為這些方法一開始針對的對象是文學文本
但是哲學和它的不同就在於
哲學不是在討論方法
而是在談論哪個方法才是對的
或是某個範圍內普遍的現象
(當然這個範圍有時會是全宇宙以及所有邏輯上的可能性)
到了當代哲學主張人文領域反對方法論甚至是主流之一
所以從哲學的角度去看那些想用文學方法討論其他非文學問題的人
會有的疑問是:
(1) 這樣做的人有試圖說明為何可以這樣延伸嗎?
(2) 這樣的說明成功嗎?
2. 哲學上涉及方法論的文本和文學上的
我認為兩者在討論技術上有一個根本的不同
就是哲學有時雖然只是在解讀日常生活現象
但從上面Hume對causation的分析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
當Hume提出這個主張時
我們不得不承認它說的一定是對的
而且我們以前怎麼沒有發現原來是這樣子
所以哲學理論通常會被視為是一手的
二手的通常是指譯本或是針對某個哲學大咖的理論之解讀
不過哲學問題主要是處理人文領域的圈子裡
有滿多大咖是把理論建立在透過詮釋過去的大咖上就是了
但是這不知道是不是文學方法的瓶頸
就是一般人真的可以在不知道文學方法的前提下
就可以讀懂大多數的文學或藝術作品了
但是在哲學領域中
幾乎不可能談到causation時不談到Hume
(而且其實我還沒想到例外)
所以對我這個門外漢而言
會覺得文學批評方法感覺上是二手的
然後這個二手是相對於一手的藝術作品而言這樣
(當然有一些特殊情況例外 例如一些作品會是照著理論去創作的)
不知道這樣的看法有沒有什麼誤解就是了Orz
這樣的想法多少也影響到我寫作評論
我寫作時就是盡量先做現象還原這樣
就是盡量先直接指出這些作品裡有什麼元素
所以我才會那麼喜歡剪分鏡
然後才在這之上做自己的詮釋
而不太引用什麼方法就是了
當然我自己也會看影評
但出發點比較是喜歡一個導演的作品後去看他的言論這樣
當然前人的好東西多看通常是利多於弊
不過就是無奈時間有限
我應該會把讀懂Kant三批判的優先次序列在前面
只是可能這輩子都無法全懂這樣= =
技術上的疑慮大概是這樣
我去吃個飯再來談哲學上的問題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