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映畫手民:http://www.cinezen.hk/?p=6310)
相較於《美國隊長》第三集這陣子正在全球火熱上映,大家似乎都沒注意到「美國隊長」Chris Evans前陣子執導的作品《Before We Go》(2014)。當然,《美國隊長》並非一無可取之處,例如第二集在武戲的拍攝上效果就十分精采,晃動的鏡頭相當程度地加強了打鬥的力道。而這部作品其實筆者也是被(台灣版的)預告騙進戲院,想看看「有沒有可能你已經屬於別人了,還是會遇到一個更適合的對象」的題材究竟是怎麼回事,結果沒想到這只是一句差不多是過場,因而剪進預告算是有點為了票房而誤導觀眾的對白;但沒想到卻讓人意外發現Chris Evans初次執導就能導出如此四平八穩且風格明確的小品,不禁讓人對這部作品沒有得到應有的好評感到可惜。
或許是因為故事有點老套的關係,以至於這部作品在一開始就沒有獲得相當的注目。一個在路邊演奏的男子,拾獲了匆匆趕車的女子遺落的手機,於是兩人便這樣認識了;而我們也就隨著劇情的發展,逐漸知道這名男子為何會在路邊演奏,而這位女子又是為何要想盡辦法要前往目的地。兩個角色一開始行為的動機都和感情有關,而兩人相遇的當下又產生出新的火花;於是新愛和舊恨交織,讓角色面臨抉擇的關頭。
以上劇情的概要也許讓整齣劇看起來彷彿又是一齣生離死別的肥皂劇碼,但Chris Evans卻透過鏡頭語彙,讓整齣劇不會顯得過度耽溺:他在片中鮮少使用特寫,而比較仰賴演員的肢體互動來傳達情緒反應。這說起來或許並沒有了不起,但當我們注意到小津堅持只用焦距50mm的鏡頭且同樣幾乎沒有特寫時,可以發現《Before We Go》片中自然而紓緩的感覺其來有自:鏡頭特寫時的演員表演其實相當程度上是違反自然的,例如演員生氣咬牙時臉頰看起來的樣子,儘管在畫面上這種表演方式所傳遞的訊息是明確的,但一般人生氣卻沒有說出來時大多卻不會咬牙;因此戲劇不只在時間上極度濃縮而和現實生活有所不同,就連演員表演也和現實生活有所差距(同樣基於藝術形式的不同,影劇的演員表演也和舞台劇的表演有所不同)。
因此當Chris Evans減少使用特寫,且在個人風格上又不若小津那樣講究工整時,造就的便是一部在表演風格上更靠近日常生活一點,因而也顯得更自然一點的作品。而這樣的風格在男女主角沒有對白時的對手戲時更是明顯:例如兩人在吻戲的段落中,在真正接吻的當下之前兩人肢體的互動便把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及顧慮表現得一覽無疑。再加上該片在剪接上常常在對白還在進行時,畫面已切換至對方的反應或下一個場景,此一透過聲音和畫面上沒有同時停頓的手法,更使得該片在節奏上不像一般作品有那麼多明確的頓點,因而更添增了該片紓緩而綿密的氛圍。
而這些手法大抵也是為何預告中的那句對白顯得有點廣告不實的關係;因為整部劇的重點之一便在於導演和表演手法所勾勒出的若即若離的氛圍,而這句對白固然是本來就出現在劇中的,但當被刻意放進預告時,由於預告的剪接風格和導演手法不盡相同,且片長比起正片要短上許多,結果反而使得劇中畫龍點睛的對白卻變得像是一語道破了。
再者,使用特寫依舊的確也是常見的手法之一,只要使用得當而不過於氾濫,這依然是一套言之有理且專屬於鏡頭的明確語彙,例如Clint Eastwood執導的《American Sniper》中特寫就只用了兩次,分別是主角決定是否射殺小孩以及敵方最厲害的狙擊手時,而這分別是劇情中張力最強的兩個段落,因而鏡頭語彙能夠和劇情相輔相成。因此在確定了放映的媒介以後(畢竟螢幕的大小也決定了要如何使用特寫),剩下的就只有風格明確與否以致於個別觀眾是否喜愛的問題了。[1]
而Chris Evans初次執導則是選擇走了一條雖然不顯眼,但概念卻十分明確的道路;這樣的小品相較於小津經年累月的累積也許算不上什麼驚人的成就,但其自然因而寫實依舊值得細細品味,故特此為文,並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再次看到他在飾演超級英雄以外能夠再次執導,想必依舊值得期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