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 13 Thu 2018 10:14
江湖兒女:逝者如斯夫
- Oct 16 Tue 2018 11:43
魯本・奧斯倫以及他皮笑肉不笑的歐洲中產階級焦慮
(原文刊載於週刊編集2018年9月號)
去年由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領軍擔任評審團主席的坎城影展,將首獎頒給了由瑞典導演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執導的《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阿莫多瓦直言他其實深受另一部獲得評審團大獎的同運電影《BPM》感動,那麼身為評審團主席的他為何會催票失敗?魯本・奧斯倫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 Aug 22 Wed 2018 18:34
BPM:讓觀眾以及Almodóvar跟著角色一起悸動的同運電影
個人最近才把去年坎城影展的得獎影片都看得差不多了。原本以為《抓狂美術館》會奪魁是毫無懸念的,直到看了《BPM》以後,才知道為何Almodóvar會那麼欣賞這部片。但卻又不知道身為去年主席的他為何沒有拉票成功?導演Robin Campillo也是金棕櫚獎得主《我和我的小鬼們》的編劇,而由他親自編導的《BPM》在鏡頭語彙上更是呈現出高度整合。
- Apr 09 Mon 2018 15:53
神力女超人的祕密:那些主流價值觀所不容許的
《神力女超人的秘密》(Professor Marston and the Wonder Women)敘述了創造神力女超人以及測謊器的發明者William Marston和他兩位妻子相處的過程,以及這段三人關係所要面臨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檢視。面對主人翁同時身為心理學家、漫畫作者以及(廣義的)開放式關係實踐者如此多重的身分,編導Angela Robinson選擇了不以譁眾取寵的方式吸引觀眾在第一周進入戲院的老招,而是非常誠實且亦步亦趨地面對這個同時發生在同一人身上的複雜現象,以至於在處理過程中儘管並非完美,在題材的挑選上亦有所選擇以至於有刻意美化之嫌(現實生活中的William Marston曾用測謊器為吉列刮鬍刀公司背書代言),但面對作品的誠意使得結局依然動人(只要可以同理包容不同於社會主流的價值);而細究問題之難解,也使得作品儘管並非善盡美卻情有可原。
- Apr 07 Sat 2018 00:15
《神奇大隊長》:崇拜Chomsky的一家人們真的貫徹了他的信念嗎?
- Mar 24 Sat 2018 09:23
紐約愛未眠:美國隊長Chris Evans初次執導的雋永小品
(原文刊載於映畫手民:http://www.cinezen.hk/?p=6310)
相較於《美國隊長》第三集這陣子正在全球火熱上映,大家似乎都沒注意到「美國隊長」Chris Evans前陣子執導的作品《Before We Go》(2014)。當然,《美國隊長》並非一無可取之處,例如第二集在武戲的拍攝上效果就十分精采,晃動的鏡頭相當程度地加強了打鬥的力道。而這部作品其實筆者也是被(台灣版的)預告騙進戲院,想看看「有沒有可能你已經屬於別人了,還是會遇到一個更適合的對象」的題材究竟是怎麼回事,結果沒想到這只是一句差不多是過場,因而剪進預告算是有點為了票房而誤導觀眾的對白;但沒想到卻讓人意外發現Chris Evans初次執導就能導出如此四平八穩且風格明確的小品,不禁讓人對這部作品沒有得到應有的好評感到可惜。
- Sep 21 Thu 2017 18:56
奧斯陸少年有點煩:不只是有點讚的紀錄片版年少時代
(原文刊載於viewmovie: https://www.viewmovie.tw/columns/515)
雖然不比《年少時代》拍攝時間長達十二年,但是作為紀錄片的《奧斯陸少年有點煩》,至少也是一位母親透過影像紀錄了自己的兩位兒子八年來的生長歷程。因為拍攝者和被拍攝者在血緣上的相近,而攝影的觸角又廣泛且深入地進入到被拍攝者的各個生活層面,因此本片自然會被當作理解北歐教育的一個重要媒介;但既然導演早在《年少時代》上映之前就選擇了同樣的長時間拍攝方式,以呈現出影像保存相較於表演藝術的特有優勢,再加上這又是一部紀錄片,恩此她對拍攝此一行為自然會更加有意識地深入探討許多比較後設層面的問題。這些反思的確會影響她拍攝的切入點,但促使她反思的,依然是北歐整體的文化與社會風氣。因此以下的行文將以個人如此的理解出發。
- Sep 18 Mon 2017 19:08
《台北物語》:無心插柳柳橙汁
(原文刊登於映畫手民:http://www.cinezen.hk/?p=7924)
《台北物語》是台灣已經好久沒有出現的靠片;然而此片一出,竟在即將下映時觸底反彈,成為重度影迷爭相傳誦的經典,甚至還因此成為香港坎坷影展的開幕片。此片導演黃英雄業界資歷完整,除了線上編劇及教師以外,還曾經擔任過金馬獎評審;但本片在拍攝上怎麼看都不像是出自專業人士之手,卻又因為違和感幾乎貫穿全片以至於可謂一氣呵成,所以本片到底是好是壞?
- Mar 02 Thu 2017 23:07
日曜日式散步者:既視感(déjà vu)的昔日台灣
勇奪2016年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金馬最佳紀錄片的《日曜日式散步者》,光從這兩個獎項就可以知道該片實驗性之前衛;而片中對於敘事主角風車詩社其詩作的相關藝術品的旁徵博引,也讓人感到目不暇給,因此除非是集結所有相關領域的學者,否則任誰也很難窮盡這部紀錄片中所出現的所有符號。
- May 10 Tue 2016 21:08
為何經典戰爭電影多為反戰立場?從戲劇性的角度談起